学校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校新闻

【烟台日报】以奋进之笔书写职业教育的“烟职模式”

文章来源: 发布时间:2020-07-21 浏览次数:

在烟台,有一种发展,叫“烟职模式”:

集齐三大“国字号”招牌,教学改革、专业建设、技能大赛锻造“工匠精神”;产教融合“聚力”,联手世界知名大企业,助力新旧动能转换和区域经济发展;国际合作“开花”,服务“一带一路”倡议,创造出令人瞩目的国际化办学实践。

有一种荣耀,叫“烟职荣誉”:

全国高职院校“服务贡献50强”“教学资源50强”“国际影响力50强”“2019年度山东最具综合实力高职院校”“山东最佳社会声誉高校”“山东省培育工匠精神优秀院校”……闪亮的荣誉,彰显着学院的不凡实力。

有一种底气,叫“烟职毕业生”:

“双一流高校”华南理工大学博士李振,手握20余项专利;经历国赛洗礼的郝文斌、王鹏鹏等,入职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大二就研制出“仿生跟随机械手臂” 的晁晓峰已成为优秀的企业工程师;“订单班”走出的赵相鑫,担任国内百强企业丛林集团的技术部部长……一批又一批的烟职学生,成长为各行各业顶尖人才。

如今,学院正以“双高计划”建设、“部省共建国家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建设为契机,盯准“省内领先、国内一流、国际有影响”的发展目标,积极对接国家和区域战略,着力突破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吹响了新一轮高质量发展的嘹亮号角。

“集齐”3个“国字号”

彰显“硬核”办学实力

翻开烟台职业学院的发展履历,三个金字招牌赫然映入眼前:“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计划”立项建设单位,“国家示范性骨干高职院校”,“国家优质高职院校”。

这三个职业教育“国字号”招牌,同时花落同一所院校,在烟台也唯有烟台职业学院。这是学院综合实力的“硬核”彰显,表明学院办学实力始终走在全国、全省职业教育前列。

时光,回到2013年11月。烟台职业学院以“优秀”等级顺利通过国家示范性骨干高职院校建设项目验收。自此,入列“国家队”的烟台职业学院,牢牢把握住高职教育发展的每一个重大历史机遇,不断实现新的跨越。

2019年6月,入选国家优质高职院校。同年年底,成功入围教育部、财政部“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立项建设单位。

据悉,“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以下简称“双高计划”)是教育部、财政部深入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和《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重要举措,致力于舞起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龙头”,引领新时代职业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入选“双高计划”,无疑成为学院发展史上又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宏大工程。

眼下,学院正以“双高计划”建设为契机,以引领改革、支撑发展、中国特色、世界水平为基本定位和行动主线,全面推进专业发展和人才培养的系统化改革,向着“省内领先、国内一流、国际有影响”的发展目标铿锵迈进。

与三大“国字号”招牌交相辉映的, 是一枚枚金灿灿的大赛奖牌。

“我代表中国!”在南非举行的第二届金砖国家技能发展与技术创新大赛上,烟台职业学院代表队以中国选拔赛第一名的成绩进入决赛,面对全新的设备、全英文的竞赛环境,取得三个单项第一,荣获一等奖,在国际技能赛场为国家争了光。

事实上,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的赛场上,烟台职业学院早已成为“揽金大户”。截至目前,学院已先后获得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一等奖23个、二等奖26个、三等奖13个,获奖总数在全国名列前茅,其他各种国家级奖项更是数不用数。

从2001年七校合一,到2013年国家示范性骨干高职院校,再到2019年国家优质高职院校、“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计划”立项建设单位,从国家舞台到世界赛场,烟台职业学院以奋进之姿,始终奔跑在全国全省职业教育前列, 用“硬核”实力注解着独具特色的“烟职跨越”。

高举创新大旗

引领职教改革风向标

一所高校的“硬核”,首当其冲的是教学质量。

学院屡屡成为“揽奖大户”,恰是得益于“以赛促教”、让“每一个学生受益于大赛”的教育教学创新。

近年来,学院构建起“四梯次全覆盖”技能大赛体系,覆盖所有系部、所有专业、所有学生和所有教师,真正实现了“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改”,使大赛成为学院教育教学改革的“风向标”、专业建设和师资培养的“助推器”。

这些努力,体现的正是学院对教学质量的孜孜以求。自建校以来,学院始终坚持“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办学宗旨,不断开拓创新,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

主动融入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形成与社会互融、与行业互通、与企业互动的“区域融合”的办学模式。目前开设的50余个专业,涵盖装备制造、电子信息、建工、交通运输、财经、商贸、化工等9个专业类别,分别紧密对接国家战略新兴产业和山东半岛主要产业、产品集群,凸显学院对区域经济转型、产业升级和行业标准发展的支撑作用。

建立“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以岗定教”,将岗位知识、岗位技能、岗位素质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教室也是车间、教师也是师傅、学生也是员工、上课也是上岗”,这是烟台职业学院“学做一体”教学模式的生动体现。目前,校园内现代化的实训中心、实训基地,使学生都能够在真实的职业氛围中实施基于工作过程的一体化学习,实现学习与就业的“零距离”。

教育教学改革的另一大亮点,是学院专业设置实现了“专业”与“产业”同频共振,将专业建在了“产业链”上。近年来,学院主动适应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根据省十强产业和市八大主导产业,形成了专业与产业联动、评价与调整互动的专业建设机制。着眼于紧缺人才培养,学院加强重点专业、示范专业和特色专业建设,拥有国家级重点建设专业15个、中国特色高水平专业群1个、山东省高水平专业群和品牌专业群6个、山东省示范特色专业9个。

“名师工匠”领军

雕琢时代品质

群星辉映的“名师群”,是烟台职业学院“硬核”实力的又一有力彰显。

让我们把镜头对准汽车与船舶工程系汽车实训课堂:

“教育部技能大师工作室”主持人、“齐鲁首席技师”栾琪文,正在给学生讲解汽车发动机电控系统检修。在被学院引进之前,栾老师在汽修企业工作20多年,是汽车维修高级技师,出版30余部著作,拥有2项发明专利,获得过一汽集团“技术能手”、烟台市“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称号,是一名真正的汽修“大咖”。他的课深入浅出,寓教于乐,学生们边听边频频点头,从栾老师身上学习着“精益、专注”的严谨和敬业。

在烟台职业学院,像栾琪文一样,有一大批以自己的一言一行践行和传承“工匠精神”的老师,他们拥有扎实的学识、精湛的技能和高尚的师德,立德树人,孜孜不倦。“全国优秀教师”刘彩凤,设计的英文教学案例获思科网络技术学院大中华区教师第一名,作品被思科在全球180多个国家推广于教学和比赛。“山东省教学名师”王枚,是烟台市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主持国家、省、市科研项目、课题数十项,获发明专利8项,为“智慧烟台”建设做出了贡献。“山东省青年技能名师”“烟台工匠”“烟台市十大杰出青年优秀教育工作者”宫晓峰,指导学生参加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获得一、二等奖3项,参加山东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获一等奖6项。

……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高素质教师队伍是提高高职教育质量的关键。学院高度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坚持人才强校,制定《高层次人才引进与管理办法》,提高引进人才(团队)待遇,将入编引进和柔性引进相结合,建设“固定岗+流动岗”、双师结构与双师素质兼顾的专业教学团队。引进9名博士参与了学院8个重点项目创新团队,在职教本科研究规划、教学标准体系、1+X证书制度、新形态教材开发等领域各展所长。学院还通过“优才计划”和“菁英计划”招聘博士14人,分赴烟台各县市区挂职科技副市长、副区长,打造出了服务地方发展的亮点。

引进人才的同时,学院大力实施骨干教师带动、青年教师双导师培养等工程,优化结构,提高能力,着力打造高水平师资队伍。学院还聘请全国职教专家来校为教师进行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职业教育课程教学设计等培训,安排骨干教师到德国等职业教育发达国家和地区培训,不断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目前,学院“双师”素质教师比例超过90%。80名骨干教师在德国培训师的指导下取得德国手工业行会精密机械切削师、工业机电师等4个专业的ADA证书。

深耕产教融合

构筑校企“命运共同体”

受疫情影响,很多院校毕业生就业“喊难”,可烟台职业学院近九成毕业生却早早就签约了,还引来中集来福士、海尔集团、杰瑞石油、绿叶制药等知名企业纷纷“抢人”。截至目前,学院已发布就业岗位26000余个,平均每个学生至少有4个就业岗位可选择。

烟职毕业生,缘何成了“香饽饽”?

秘诀,就在于学院深耕产教融合,通过深度校企合作,构筑校企命运共同体,为企业量身培养了“毕业就可上岗”的“订单人才”。

食品与生化工程系应用化工技术专业的“万华班”,就是一个典型案例。给“万华班”学生授课的,是来自万华的专家。企业的用工标准和需求,在日常学习中就能接触、吃透。毕业时,学生在完成学业、达到企业要求的情况下,都能在万华集团就业,入职第一年收入就可达10万元。

不仅是“万华班”。近年来,学院主动服务区域发展、产业升级、技术更新,出台《烟台职业学院创新发展实施方案(2020-2022年)》《烟台职业学院服务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建设实施方案》《烟台职业学院服务烟台行动计划》,发挥职业教育“国家队”的示范引领作用,打造校企命运共同体,不断深化产教融合,实现校企深度协同育人。

在学院东南侧,总投资1.68亿元的产教融合实训基地(烟台市综合公共实训基地)已投入使用。该中心是国家发改委“十三五”产教融合工程规划项目,集“产学研创用”五位一体,学院将与企业合作建设绿色化工、智能制造、工业机器人与自动化、新能源汽车等8个专业化实训基地,鸿准模具、万斯达建筑、智能家居等3个应用技术推广中心以及烟台市创新创业教育基地。

学院与西门子(中国)有限公司共建“西门子-烟台职业学院智能制造先进技术联合示范实训中心”。该实训中心紧密对接烟台先进制造业和经济主导产业,将西门子先进的技术理念转化为工学结合的校内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区域自动化技术人才培训基地,为烟台创建“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提供强有力的人力智力支撑。

学院与腾讯烟台新工科研究院签约,腾讯云计算认证培训分中心同时揭牌。腾讯烟台新工科研究院是全国首个数字经济产业方向的新工科研究院。双方将联手以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兴技术为基础,依托各类智能设备及网络,开展新工科和智慧教育的创新研究。

学院还与谷歌、一汽大众、上汽通用、烟台张裕、东岳汽车等知名企业紧密合作,引进丰田T—TEP、通用ASEP、思科CCNA、FANUC等20余个优质教学项目,校企共建10个专业。2019年,学院获评“山东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示范单位”。

立足特色“走出去”

国际舞台展风采

在烟台职业学院响当当的荣誉中,全国高职院校“国际影响力50强”显得格外引人注目。“国际化”,由此也成为学院办学实力综合体现的又一关键词:

在尼泊尔加德满都大学汽修职业培训的结业典礼上,当地学生为他们的中国老师谷祖威、朱良送上鲜花和小礼物,感谢两位来自烟台职业学院的老师三个月来的倾囊相授,使他们的汉语水平和汽修技术都得到极大提高。两位老师的精湛技能和教学水平,也得到了尼方的高度平价。

在加拿大、印度尼西亚等4个国家,有该院教师进行对外汉语教学的身影。

在学院的校园里,有严谨的德国培训师指导师生实训,有来自孟加拉国的留学生在认真学习。

……

这一切,都是烟台职业学院深化国际合作、开展国际化办学的精彩折射。

近年来,学院主动对接和服务“一带一路”倡议,以实际行动参与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一方面,积极拓展国际交流合作空间,选择合适的合作对象、确定恰当的合作项目、寻找深层次合作机会等,进一步提高层次、深化内涵、增强效益;另一方面,把合作需求与学院建设目标结合,以办学特色为纽带提高国际交流合作的质量,不断扩大国际交流合作的范围和成果。

顶层设计上,学院成立了国际教育部,制定了《学生出国(境)交流学习管理办法》《外国留学生管理办法》和《因公临时出国(境)管理办法》等文件,规范对外交流合作的管理。

合作层面,2017年,学院与德国手工业行会共建山东省唯一的德国手工业行会培训、考试、认证三大基地,填补了我国北方地区德国手工业行会认证体系的空白。2018年,学院与芬兰卡亚尼应用科技大学签署合作协议;与意大利制冷技师协会合作开展环保部培训项目。

2018年10月,在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教育装备国际交流分会主办的“国际教育装备与‘一带一路’建设专题研讨会”上,作为高职院校的唯一代表,烟台职业学院受邀参加会议并作典型发言。

2019年6月,学院院长温金祥参加教育部组织的“高职院校境外办学任务团”,出访南非、肯尼亚、坦桑尼亚。出访期间,温金祥院长参加了中国-南非职业教育双边论坛及洽谈会、第一届中非职业教育与培训合作会议和达累斯萨拉姆大学“鲁班工坊”揭牌仪式暨中坦职业教育合作研讨会,并访问了上述三国的多所职业院校和大学,就深化职业教育合作进行了交流和研讨。

学院还与来自国内的16所高职院校、非洲的40所职业院校共同发起《坎帕拉倡议》,加强中非职业院校在“一带一路”和中非合作论坛框架内合作,扩大中非职业教育合作规模、丰富合作形式、拓展合作领域,实现中非职业教育共同体。

立足“培养国际化学生”,学院成为烟台市第一所招收留学生的高职院校。学院引进德国职业教育理念, “中德合作班”于2017年开班,数控加工、工业机器人专业的48名学生实行小班制教学,考试认证合格的学生同时获得学院毕业证书和德国职业资格证书(GB)。

学院已经与20余个国家的高校开展了师生交流、学术科研等合作,并举办了中日书画家交流、印尼学生文化体验营等活动,受到相关国家参与者的一致好评。2018年,学院荣获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一带一路国际教育交流奖”。

“高等教育国际化是大势所趋,积极适应国际交流合作的新形势,是提高学校办学水平的必然选择。在对外交流合作上,我们将继续坚持国际视野,不断拓展国际合作的朋友圈,彰显高职教育的‘国际范儿’。”温金祥院长受访时表示。


烟台职业学院 版权所有     地址:烟台市莱山区滨海中路2018号

邮政编码:264670 招生电话:0535-6927062 6927063

鲁ICP备06006156号   鲁公网安备 37061302000035号